跳转至

Sorting & Aggregation Algorithms

Query Plan

之前我们讲的哈希表和 B+ 树是关于访问方法(access methods),即如何找到一个数据。现在我们要介绍数据库如何执行一个 SQL 查询。

Image title


DBMS 会把许多 SQL 语句编译成查询执行计划,查询计划是一个操作树,这会在之后介绍。而数据库就是通过这个这个操作树,来决定执行什么操作。

从操作树的叶子节点开始执行,数据从下到上流动,最后根节点的输出就是查询的结果。



对于面向磁盘的数据库系统,我们将使用缓冲池来实现需要溢出到磁盘的算法。我们希望最小化算法的 I/O、也希望最大化算法的顺序 I/O 数量(对于磁盘顺序 I/O 效率是更高的)。


Sort

因为关系模型下,表中的元组没有特定的顺序关系,所以 DBMS 需要进行排序。通常排序操作在 ORDER BYGROUP BYDISTINCTJOIN 操作符。如果要排序的内容内存可以放的下,那么 DBMS 会使用内排序(in-memory sorting)完成任务。如果数据内存放不下,DBMS 就需要使用可以将数据溢出到磁盘上的外排序(external sorting)来完成任务,这样的外排序都希望是最小化 I/O 最大化顺序 I/O。

如果查询包含 带有 LIMITORDER BY ,那么我们只需要找到 top-N 的元素即可。使用堆,在 \(n\log{k}\) 的复杂度解决。但这是在内存中可以放的下 \(k\) 个元素。

对于内存放不下的数据,标准解法是外归并排序(external merge sort)。该算法利用分治的思想,将磁盘上所有的数据分为若干个部分(runs),单独排序,然后合并为更大的部分。该算法被分为两部分:

  • 排序:首先对能放进内存的小块数据进行排序,然后将排序后的页面写回磁盘。

  • 归并:然后将若干排序后子文件(sub-runs)的合并为一个更大的文件(runs)。

对于每个部分,他内部都是一系列的 key-value 对。Key 就是排序要比较的属性值;

value:有两种表示方式:

  1. (early materialization)直接存 key 对应的整个元组

  2. (late materialization)存元组的 Record ID

对于 early materialization 在排序时的 I/O 花费可能会很大,late materialization 只会存 4/8 字节的 Record ID 所以写入磁盘的字节数会减少,但是在排序完成后,取元组时会导致大量的随机 I/O,从而影响性能。

通常行存储会使用 early materialization,列存储使用 late materialization,因为列存储每个 Record 本身就不是顺序的存在一起的,总要进行大量的随机 I/O 来拼接所有的 Record。

Two-way Merge Sort

我们以最简单的 2 路归并为例,这里的 2 是我们要归并的 runs 的数量。

首先数据被分为 \(N\) 页,在 DBMS 中运行我们使用 \(B\) 个 frame 来存放输入和输出数据。\(N\) 是远大于 \(B\) 的。在 2 路归并中 \(B=3\) 就足够。

Image title
  • 排序:在第一次遍历,我们每次读一页数据进内存,然后对页内数据进行排序,然后将数据作为一个部分(run)再写回磁盘

  • 归并:我们每次分别读取两个 run 的两页作为输入,一个额外的页作为输出,输出到一个新的更大的 run 中。所以对于 2 路归并,我们只需要三给页面就能完成排序。

它要遍历的次数是:\(1 + \left \lceil \log{N} \right \rceil\)

每次遍历的 I/O 花费是:\(2N\),每个页面都要有一次读入,一次额写出。

K-way Merge Sort

2 路归并要形成的归并树高度会比较高,遍历次数就会多,I/O 花费就会大,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归并的路数,来降低树高度,这就要增加我们使用的页面数。

现在的数据库服务器上能被我们使用的页面数可不止 3 个,有些服务器内存大小可能是 TB 为单位的,所以内存不愁。

如果我们可以使用 \(B\) 给页面,那么我们就能进行 \(B-1\) 路归并,1 个页面用作输出,其他用作输入。而且我们最开始排序时,我们直接读入 \(B\) 个页面,然后将 \(B\) 个页面完整排好序,将 \(B\) 给页面作为一个 run 写回磁盘,这样在最开始就能减少要归并 runs 的数量。

应用此优化后,遍历次数变为了:\(1 + \left \lceil \log_{B-1}{\left \lceil \frac{N}{B}\right \rceil} \right \rceil\)

每遍的花费还是:\(2N\)

Double Buffering Optimization

我们可用发现当正在进行归并时 CPU 是在忙碌的,而 I/O 总线是空闲的,当我们读取页面时,I/O 总线忙碌起来了,但 CPU 又空闲了,不能充分的利用硬件资源。

双缓存的优化思路是:我们将我们可用的 buffer pool 分为两部分,当我们正在进行归并操作时,我们异步的从磁盘读取下一次归并操作所需要的页面,并将其存储到第二部分的 buffer pool 中。

比如:原先我们有 \(B\) 个可用页面,我们划分为两个 \(B/2\) 的 buffer pool,这样我们只能进行 \(\frac{B}{2} - 1\) 路归并。但是我们减少了 CPU 等待磁盘 I/O 请求的时间。

因为遍历次数是 \(1 + \left \lceil \log_{B-1}{\left \lceil \frac{2N}{B}\right \rceil} \right \rceil\),所以有些时候 \(B\) 减少一半并不会增加遍历次数,我们就可以使用双缓冲,来提高整体效率。

Using B+ Trees

当 B+ 树是聚簇索引时,数据以正确的顺序被存储在 B+ 树的叶子节点,我们直接遍历 B+ 树就能得到排序的结果,且是顺序 I/O。

Image title

但当 B+ 树是非聚簇索引时,我们遍历叶子节点,访问每个记录,可能都要进行一次磁盘 I/O,因为这是完全的随机访问,最坏可能每个数据进行一次 I/O,效率及其低下。

Image title

Aggregations

聚合操作就是讲一个或多个值,通过计算得到一个单一值的过程,如:求平均、求和、求最值。

有两种方式来实现聚合操作:1)排序和2)哈希。

Sorting

排序方式很简单,先根据 GROUP BY key(s) 为键值进行排序,排序后,顺序扫描一遍,在扫描的过程中计算聚合操作的结果。最后算子的输出将按键值排序。

Image title

在执行排序聚合时,调整操作执行的顺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非常重要。例如,如果查询需要筛选条件,则最好先执行筛选条件,然后对筛选后的数据进行排序,以减少需要排序的数据量。

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排好序的数据,如:

  • Forming groups in GROUP BY

  • Removing duplicates in DISTINCT

在这样的场景下 hashing 是更好的选择,它能有效减少排序所需的额外工作。

Hashing

当 DBMS 扫描一个一张表时,将数据插入一个临时的哈希表中,对于每个记录,查看是否已经在哈希表中,如果已经在,就执行相应的聚合操作:

  • GROUP BY:求和、求最大等操作。

  • DISTINCT:去重。

如果所有数据可以放入内存,这样就足够了。如果不能,就要进行额外的操作:分块。

假设我们可用的页面有 \(B\) 个,我们使用 \(h_1\) 哈希函数扫描表一遍,将表划分为 \(B-1\) 个块,一个页面用作输入,剩下 \(B-1\) 个页面分别输出到 \(B-1\) 个文件中:

Image title

经过这次划分后,相同元素的值一定在同一个块内。如果一个块内的元素聚合后还是不能放入内存中,就再进行一次分块,直到可用放入内存为止,或者对于这个不能放入内存的块,我们采用排序方式处理也可以。

第二步,我们使用 \(h_2\) 哈希函数扫描一个块中的元素,相同的值的元素进行聚合操作,就能得到最后的结果:

Image title

在 DBMS 存储 GroupByKey → RunningValue 这样的 pair 来计算聚合,RunningValue 取决于聚合函数,对于这个例子中,聚合函数就是去重。

当在哈希表中遇到相同元素时,就执行聚合运算,并将运算结果存储到 RunningValue 中:

Image title